現代.後現代──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
點閱:4其他題名: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
作者:廖新田 著
出版年:2021
出版社: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地:臺北市
格式:PDF,JPG
ISBN:9789577326409
EISBN:9789577326515 PDF
分類:藝術美學  
可借 98 冊
什麼是「視覺中心主義」、「笛卡兒透視主義」、「視覺性」、「凝視」、「視像霸權」、「柏拉圖洞穴」、「時代之眼」、「視覺修辭」?由於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圖像與影像如今扮演著主流的角色,關於視覺隱喻的用語到處可見,視覺文化乃成為開啟現代與後現代研究的一把鑰匙,不可或缺。觀看和思惟、知識的關係密切,「觀看之道」因此在學界逐漸受到重視,成為人文科學的探討重點之一。此「視覺的轉向」形成了一股視覺文化研究浪潮,並帶來新的「觀」點與「看」法。
本書以現代、後現代兩階段發展為軸,將西方學理中遍佈在藝術、影像傳播、後殖民批判、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等領域,就涉及視覺文化與視覺研究的諸多關鍵概念交叉探討,有助於讀者深入視覺文化的理論世界,提升思考的「視」野及視野的思考。
**********
[封面作品介紹]
〈巨眼〉(國立臺灣美術館收藏)
我於1980年代紐約曼哈頓開設專業攝影棚,時遇臺灣四處出現拆除傳統紅磚屋舍的消息,均因分家產或改建高樓,致令我陷入無比感傷而拍了此張照片;回臺後經歷90年代10年斷續16mm的拍攝,於千禧年初再完成兩部臺灣紅磚紀錄片,發表於公視頻道。紅磚是如此意義非凡,使我時刻思索著:難道紅磚屋被消失所代表的,僅是過往農業時代結束的必然下場嗎?還是我們根本追逐土地換取高樓,棄歷史以求取未來的物質保障?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被破壞不可逆,假若紅磚有眼睛,是否早已掉下悲涼的淚珠子來了呢?
黃明川2021.05.04
[創作者介紹]
黃明川(1955-)
嘉義人,臺大法律系畢業,赴紐約、洛杉磯學習美術、攝影,為臺灣獨立製片的先行者,包括拍攝多部臺灣藝術家紀錄片。得獎作品:1990年《西部來的人》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4項(1990),《破輪胎》獲臺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(1999),2002年《解放前衛》獲台新藝術獎「視覺藝術獎」首獎(2002),2014年《一個女藝術家之死》入圍TIDF亞洲視野競賽與台灣競賽單元、入圍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(2014),《肉身搏天》獲英國南安普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(2017)。最新力作為《波濤最深處》。他的創作理念:「以臺灣為中心,開拓藝術紀錄片宇宙」。
本書以現代、後現代兩階段發展為軸,將西方學理中遍佈在藝術、影像傳播、後殖民批判、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等領域,就涉及視覺文化與視覺研究的諸多關鍵概念交叉探討,有助於讀者深入視覺文化的理論世界,提升思考的「視」野及視野的思考。
**********
[封面作品介紹]
〈巨眼〉(國立臺灣美術館收藏)
我於1980年代紐約曼哈頓開設專業攝影棚,時遇臺灣四處出現拆除傳統紅磚屋舍的消息,均因分家產或改建高樓,致令我陷入無比感傷而拍了此張照片;回臺後經歷90年代10年斷續16mm的拍攝,於千禧年初再完成兩部臺灣紅磚紀錄片,發表於公視頻道。紅磚是如此意義非凡,使我時刻思索著:難道紅磚屋被消失所代表的,僅是過往農業時代結束的必然下場嗎?還是我們根本追逐土地換取高樓,棄歷史以求取未來的物質保障?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被破壞不可逆,假若紅磚有眼睛,是否早已掉下悲涼的淚珠子來了呢?
黃明川2021.05.04
[創作者介紹]
黃明川(1955-)
嘉義人,臺大法律系畢業,赴紐約、洛杉磯學習美術、攝影,為臺灣獨立製片的先行者,包括拍攝多部臺灣藝術家紀錄片。得獎作品:1990年《西部來的人》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4項(1990),《破輪胎》獲臺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(1999),2002年《解放前衛》獲台新藝術獎「視覺藝術獎」首獎(2002),2014年《一個女藝術家之死》入圍TIDF亞洲視野競賽與台灣競賽單元、入圍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(2014),《肉身搏天》獲英國南安普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(2017)。最新力作為《波濤最深處》。他的創作理念:「以臺灣為中心,開拓藝術紀錄片宇宙」。
作者簡介
廖新田
臺大社會學博士,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。曾於澳洲國家大學、臺南藝術大學、臺北藝術大學專任,現任國立藝史博物館館長(2018-2022)、臺灣藝術大學教授。專長為藝術社會學、視覺文化與後殖民主義、藝術評論研究、臺灣美術史、文化政治學、博物館管理與領導。曾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(寶島美術館)、臺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台灣文化獎、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、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(理論類)、林玉山學術論文獎。代表著作:《台灣美術新思路》、《格藝致知》、《藝術的張力》、《臺灣美術四論》,藝術傳記:《前瞻.文墨.黃光男》、《痕紋.印紀.周瑛》、《線形.本位.李錫奇》、《符號.跨域.廖修平》,曾為Grove線上藝術百科全書、東亞設計百科全書、臺灣研究百科全書等撰寫臺灣藝術英文詞條。
臺大社會學博士,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。曾於澳洲國家大學、臺南藝術大學、臺北藝術大學專任,現任國立藝史博物館館長(2018-2022)、臺灣藝術大學教授。專長為藝術社會學、視覺文化與後殖民主義、藝術評論研究、臺灣美術史、文化政治學、博物館管理與領導。曾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(寶島美術館)、臺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台灣文化獎、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、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(理論類)、林玉山學術論文獎。代表著作:《台灣美術新思路》、《格藝致知》、《藝術的張力》、《臺灣美術四論》,藝術傳記:《前瞻.文墨.黃光男》、《痕紋.印紀.周瑛》、《線形.本位.李錫奇》、《符號.跨域.廖修平》,曾為Grove線上藝術百科全書、東亞設計百科全書、臺灣研究百科全書等撰寫臺灣藝術英文詞條。